欢迎访问 三农时讯网!

当前所在: 首页 > 三农法治 > 正文

【振兴的脚步·2021】之四: 北京休闲农业开启乡村发展新空间

时间:2022-04-09 作者:佚名 来源:北京市农村农业局

  

  青山、炊烟、田园,还有千年前先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“贡米产地”……这里就是现实版“归园田居”的所在地,密云区溪翁镇的金叵罗村。

  背倚水库、三面环丘,从高处看,它的村域犹如一个笸箩。老辈人传说,金叵罗村里的田是神田,这里产的谷物金黄,樱桃香甜。

  小米、樱桃虽好,但单纯靠卖农产品带来的收益毕竟有限。2012年,乘着京郊旅游大发展的东风,金叵罗村“两委”编制了金叵罗村旅游发展规划,确立了以“旅游+”为主线,以旅带农,以旅促农,以乡村美丽经济促产业发展的思路。自此,金叵罗的乡村旅游从无到有,展开了村庄发展的新篇章。2014年,金叵罗第一家民宿北井小院开张营业,为村庄民俗户示范了新的接待标准。到2021年,全村注册民俗旅游接待户共90余家,可同时接待500人住宿,近千人同时用餐。

  

 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,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。2012年,金叵罗村先后成立了樱桃合作社、农业种植合作社和民俗旅游合作社,首批入社社员分别为218户、658户和192户。合作社依法将农民闲置的土地、农宅、果园流转过来,共流转农地1400余亩,统一管理实现规模经营,农民组织程度明显提高。以村里的浅丘凤凰台、龟山为中心,建立了金樱谷农场——这是全北京市唯一一家由上千村民入股自建的生态农场。三个合作社就像一台发动机,让传统农业种植村成为向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村迈进。

  乡村要发展,关键在于人。村“两委”班子以开放姿态吸引老友季花园民宿、飞鸟与鸣虫农场、北京亲游科技公司“亲子小院儿”、蓝海咨询“乡村会客厅”、西口研食社甜品工作室、北青传媒自然教育等入驻,这批优秀新农人投身于乡村建设和理论实践中,逐渐形成了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创客集群,即“金叵罗11队”。

  目前,金叵罗村形成了“生态农业+精品民宿+自然教育”的新空间,全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收入2000万元,吸纳就业320人,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1.5万元,提升至2021年的3.6万元。

  

  金叵罗村通过农旅融合和产业富民发生的巨大变化,是全市休闲农业软实力提升的一个缩影。2021年,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20.2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34.2%,实现收入32.6亿元,增长30.4%。休闲农业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10.1亿元,占休闲农业营业收入三成;带动农民就业3.38万人,同比增长7.31%;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占从业人员数五成以上;从业人员年人均工资3.29万元,同比增长11.15%。

  培育增值产品

  提高产业价值链

  

  目前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,几乎都是钓钓鱼,打打牌,吃吃饭,摘摘果,质量不高,十分雷同,缺乏特色。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针对这一问题,在实施休闲农业“十百千万”畅游行动时,支持美丽休闲乡村抓住特色,打造独一无二的“IP”,提高乡村产业价值链;支持民俗接待户明确主题文化,提升产品品质,延长“吃住”产业链。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以“中国仙人洞·素食第一村”为其乡村品牌,形成了4家特色素食餐厅与11家乡村民宿联动发展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.5万元。

  

  保育乡村生态

  践行“两山”理论

  

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生态文明、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。北京市积极践行“两山”理论,休闲农业提质增效聚焦生态资源变为生态产品,实现生态富民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依托优越的灵山资源,以民宿和节庆活动推动“绿水青山”、“冰天雪地”转化为“金山银山”,村民户均可支配收入达10万元以上。

  

  孵育在地文化

  实现“以文富农”

  

  扎根浓郁的乡土气息,文化和创意如今成为产业新动力。北京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着力打造长城风情、西山永定河、运河湿地三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,在保护、传承和发展北京文化中实现“以文富农”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作为长城风情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,形成了以长城文化为核心,以石为主题的民宿和餐饮,带动农民户均实现年收入3万元。

  引育经营主体

  促进人才回流

  

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多样、经营主体多元,北京市始终坚持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的主体地位,持续加大培训与培育;同时积极引进返乡创业“新农人”,形成人才回流激活乡村、带农致富的良好局面。密云区溪翁庄镇尖岩村以“栗子宴”为亮点,每年举办栗子小吃、菜品、接待礼仪等技能培训,不断提升服务品质,实现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。平谷区27名返乡青年扎根休闲农业,在平谷区12个乡镇形成了“民宿+”农产品集群,带动农民增收3000万元,帮助大桃销售652万斤。

  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,不断打开乡村发展新空间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。“沉睡”的农田、农房等资源被“唤醒”,种加销游娱一体化发展,让农民从“收一季”到“季季收”。北京市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,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。


原文链接:http://nyncj.beijing.gov.cn/nyj/snxx/gzdt/325751822/index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三农时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三农时讯网 snsxw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019387、010-80440269、010-69945235
监督电话:18516948318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 qgsndy@163.com 客服QQ : 2909421493 通联QQ : 213552413